【诛杀吕布,气死袁绍,助曹操成就大业的首席谋士,为何不得善终历史小知识三国】他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关键人物,诛杀吕布、气死袁绍皆源于他的谋划。他为曹操举荐了多位人才,每一位都堪称顶级谋士。此人便是自小就被人称为“王佐之才”的荀彧。只是作为公居守卫的谋臣,他为何会遭受曹操的冷漠?他到底是忧郁而死,还是饮毒自尽?今天,我们就来了解荀彧的精彩一生。荀彧,字文若,今河南许昌人,生于公元163年。荀氏是汉晋时期主要的世族之一,出现在史书记载的多达100多人。荀彧是荀子的后人,其祖父荀淑在当时也很有名,被人称为“神君”。荀彧年少时就才华横溢,明帝和虞翻见到他时,曾夸赞他为“王佐之才”。公元189年,荀彧举孝廉出身为官,主要掌管皇帝笔墨等物品。同年,董卓废帝改立刘协为帝,自封为相,独揽大权。荀彧随即辞掉官职,返回颍川家乡。荀彧回乡后,便告诉乡人们应该立刻逃离,因为颍川处于重要地理位置。如果天下有变,这里将会是战乱之地,不能久留。然而,乡人们并不听劝。荀彧只能独自带领家眷到冀州避难。已得记一周的袁绍听闻荀彧到来,准备让荀彧成为他的谋士。可是荀彧根本看不上他。公元191年,荀彧投奔了曹操。后来,董卓、李傕等人掳掠各地,直到颍川和陈留。没有听从荀彧劝说的颍川乡人,多数死于战乱。荀彧对曹操分析,董卓残暴过度,迟早会暴毙于祸乱之中。公元194年,曹操正在东征徐州,张邈和陈宫趁机暗中反叛,兖州各地也纷纷响应。因为被其攻击军粮,荀彧看出这其中的计谋,便下令加强防御。由于主要兵力都已经跟随曹操出征,成为兵力不足,荀彧便火速召回夏侯惇,诛杀了数十位反叛者。吕布又开始煽动豫州刺史郭贡让他兵变。郭贡有些犹豫,想见荀彧。夏侯惇怕其中有诈,不同意会面,但荀彧认为应该趁郭贡犹豫之时对其进行游说。最起码还有机会让他保持中立,如若不见,很有可能惹恼郭贡,待他决心起兵后再去阻止便为时已晚。果然,荀彧的这个决定让郭贡引兵而退,让他和程昱有了制定守城计划的时间,使得范、东阿和郡城三县得以保全。不久之后,曹操班师回城,在濮阳将吕布击败。公元195年5月,曹操想去攻打薛兰和李封。吕布派兵救援,再遭兵败,薛兰和李封被曹操歼灭。在曹操准备攻打徐州时,荀彧认为兖州虽然已经残破,但依然是天下要冲,应该趁着击败薛兰和李封之机驱赶吕布。吕布必然不敢迎战,这样就有了在兖州储存粮食、巩固根基的时间。等实力巩固时再去争夺天下,就可以一举击败吕布,然后顺势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,以控制淮水和泗水一带。如果不先解决掉吕布,直接率领大军攻打不易攻破的徐州,那么现有的兖州三县将会受到再次侵袭。曹军在之前攻打徐州的战役中又屠戮无数,再次攻击那些死去之人的家属必然会奋力抵抗。如果徐州久攻不下,那么曹军将会得不偿失,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。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,放弃进攻徐州,在兖州迅速巩固势力。果然,在之后的战役中,吕布再败退至徐州,兖州各县被曹操收服。可以说,曹操能够统一北方,成就大业,荀彧的建议起着最关键性的作用。公元197年,曹操南征张绣,遭遇战败。袁绍对曹操书信嘲讽,曹操大怒,想干掉袁绍。但他自认为实力无法匹敌。这时,荀彧的一席赞扬之语,平息了曹操的烦恼。他认为自古以来在战场上较量的并非兵力上的强大和弱小,真正决定成败的在于才能。如今袁绍虽然兵力强盛,但是无论是在度量、谋略、用兵与德行上,袁绍均无法与曹操相比。当下之急还是在于新攻区五部,只要安抚住实力最强的韩遂和马超,就没人敢在曹军攻打吕布时前来侵袭。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后,曹操便放下顾虑开始出征。于公元198年12月,曹操公布下批,将吕布诛杀,徐州平定。公元199年,曹操又派人北部黄河以速战速决的方案攻占授权,将和雷军控制。曹军逐渐由弱变强,已经拥有兖州、豫州和徐州。在袁绍击灭公孙瓒后,他准备亲自带兵10万向许都进发。荀彧分析了袁绍这次出兵的用人问题:许攸、田丰作为谋臣,田丰总爱犯上,许攸贪婪不减;作为后勤大臣的审配和逢纪,一个专权,一个刚愎自用;作为大将的颜良和文丑只有匹夫之勇,有勇无谋,一击必杀。这些人配合在一起,即使拥有再多的兵马也必败无疑。曹操因此坚定了抗击袁绍的信心。公元200年,官渡之战爆发,两军损失惨重。原本想退兵的曹操在荀彧的阻止下,只能继续坚持。果然如荀彧之前所料,许攸家人在此时出了问题,审配对许攸抓住不放,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,并献出偷袭乌巢之计,将袁绍的军粮焚毁。曹操一举歼灭了袁绍7万余人,颜良、文丑被临阵斩杀。袁绍只带领了800士兵仓皇北逃,在公元202年吐血而亡。其实,除了军事谋略,荀彧在举荐人才方面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先后为曹操举荐了戏志才、郭嘉、陈群、荀攸和司马懿等人,每一位都称得上顶级谋士。所以,曹操在成就大业上,荀彧堪称立下汗马功劳。可惜的是,在曹操准备进爵国公之时,荀彧劝他应该秉忠贞之诚,守退让之时。这让曹操的内心十分不满,对其逐渐疏远。最后,荀彧在寿春病重,忧虑而亡。在《魏氏春秋》中有被迫服毒自尽一说,时年50岁。
【被很多人忽略的三国猛将,实力堪比张飞赵云,可惜生的太晚历史小知识三国】他被众人评价为三国时期第一猛将。18岁时,他便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敌军阵营,杀伤百人,成为历史上被人争论的焦点。之后,他又击败胡人,使20万人归降。他就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——文鸯。文鸯,本名文楚,字次骞,沛国谯郡人(今安徽ZZ市)。他所处的年代属于三国鼎立时期,虽然也会发生战争,但天下大势已经相对稳定,战争的规模已经远不如前期。我们都知道,三国最精彩的阶段是从公元189年的乱世开始,到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朝的这31年。在此期间,天下名将、谋士辈出。直到公元220年大批名士相继去世后,三国时期的后30年也就不再像之前那样精彩。所以,文鸯的出现显得格外耀眼。文鸯的父亲文钦,曾担任曹魏的扬州刺史和镇军将军,深得大将军曹爽的宠信。他也因此仗着曹爽的权势,行为骄横。后来,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被司马懿击败,文钦失去了最大的靠山。公元254年,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,这一举动引起了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和时任扬州刺史文钦的不满。于是,此二人便于公元255年假托太后诏书,向司马师讨伐。司马师刚到项城县,便与曹魏名将邓艾联手,形势对毌丘俭和文钦非常不利。此时,文鸯18岁,他以张辽当年用800士兵打败孙权于合肥的例子告诉父亲:张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,是因为孙权刚到合肥,军心未稳。张辽先发制人,最终取胜。而当两路向司马氏大军进军。当时的司马师眼睛有伤,执意要带兵出战。但是文鸯在外击鼓骚扰了一个晚上,也没等到文钦的回援,只能在天明后退兵。司马师曾说:“第一次敲击战鼓,士兵们的气势最高。”但是文鸯敲了一个晚上,司马师的士兵气势早已大为衰弱,所以只能撤兵。然而,文鸯不想就此离去,于是亲率十几名骑兵突闯司马师的兵阵之中。对方的兵马一时错乱后,他方才离去。这里便出现了文鸯最具争议的一幕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司马师派长史司马班率领骁勇骑兵8000人追击文鸯。文鸯居然单枪匹马杀入敌军骑兵之中,杀伤百余人后全身而退。随后他退而再攻,来回六七次,打得敌军无人敢进。如果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属实,那么文鸯的实力足以比肩前期三国的任何猛将。然而,这一事迹在《晋书》中并未记载,而是说司马班率领8000骑兵追击,多次攻破文钦父子的军阵。因此,关于文鸯的“七进七出”一说在历史中极具争议性。不过,《资治通鉴》作为禁书,也有顾及司马氏颜面而不实记载的嫌疑。但《晋书》毕竟在《资治通鉴》之前,更接近那个年代。毌丘俭兵败后,文钦投降吴国。司马师回军之后,因眼球爆出而亡。公元257年,魏国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兵反司马昭。吴国则派文鸯父子前往魏国淮南支援诸葛诞。可是,诸葛诞与文钦不和,文钦被杀。文鸯和其弟文虎因此投靠了司马昭。从背叛魏国投靠吴国之后,又再一次回到了魏国。司马昭的手下曾建议杀掉文鸯,但是司马昭认为文鸯是可用之人。不但没有杀他,反而还任命他为将军,封为关内侯。不久之后,寿春被破,诸葛诞因叛乱被诛。公元265年,司马炎建晋代魏,文鸯任职平虏护军。5年后,鲜卑的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。司马炎派遣文鸯率领三州兵力攻打秃发树机能。秃发树机能战败,鲜卑部落20余万人归降。文鸯在此战后名闻天下,官至东夷校尉,成为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。要知道,在文鸯之前,晋国的胡烈、牵弘、杨欣和苏宇等将领都被秃发树机能所杀,可见文鸯确实骁勇善战。公元291年,八王之乱爆发。司马炎留下的辅政大臣杨骏被皇后贾南风记恨,于是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将其杀害。此时的东安王司马繇为了给舅舅诸葛诞报仇,借机诬告文鸯与杨骏同党。文鸯因此被杀,诛灭三族。【七千人迎战五十万,三十二站唯一败绩,历史上的白袍将军究竟有多猛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】他是历史上最会打仗的文弱书生。名师大将莫子,千军万马避白袍。他以7000白袍军抵抗敌兵50万,在大小47战中无一败绩,攻取敌方32场。他绝处逢生,让对手闻风丧胆,多次缔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。本期视频,我们就来了解白袍将军陈庆之的军事神话。陈庆之,字子云,江苏宜兴人,生于484年。他自幼便追随在梁武帝萧衍身边,经常陪他通宵下棋。陈庆之身体文弱,不善骑射,但却富有胆略,善于筹谋。萧衍登基后,他不惜散尽家财,招募贤能之人,一心想为国家出力。525年5月,陈庆之奉命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徐州,却遭到了北魏2万人马的阻击。此战,陈庆之原本已经将其一战击溃,可是萧综却在6月突然叛变,起兵投靠了北魏。当梁军得知后,军心瞬间溃散,并遭到了魏军的重创,人员损失过半。幸好有陈庆之的指挥,仅剩的一小部分士兵才能攻破城门,连夜撤退。次年,陈庆之进攻寿春,北魏李县之子李长君率军前来抗衡。他没想到陈庆之用兵的能力竟然如此之强,居然在短时间内攻破了52城,俘获7万余人。李长君只能献城投降。陈庆之被封为永兴县侯。经过一年的休整,陈庆之又跟随将军曹仲宗进攻北魏涡阳(今安徽蒙城)。北魏15万步兵增援,陈庆之发现其先头部队距离涡阳只有40里,便准备主动迎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