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他是天才中的天才,身为初唐四杰之首,可惜天妒英才,英年早逝历史小知识唐朝】他是天才中的天才。6岁便出口成章,10岁已通读六经,16岁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公务员。他即兴写了一篇文章,震惊后世1300多年。全文不到800字,却用了37个典故、40个成语,至今无人能及。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,从来才子命多舛。年仅27岁,他便溺水而亡。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——王勃。如果没有王勃,看到这样的场景,你只会说“太阳好大”,而不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如果没有王勃,与好友离别时,你只会说“兄弟,慢走”,而不是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如果说别人是老天爷赏饭吃,那么王勃就属于老天爷给他开了个御膳房。公元650年,王勃出生于山西河津的一个名门望族。这个家族堪称天才的摇篮:爷爷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,桃李满天下;叔祖父王绩是唐传奇的开创者,还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。哥哥王勣12岁便名动京城,20岁就考中进士。当同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,6岁的王勃就已能出口成章、撰写文章。9岁那年,他阅读儒学大家颜师古注释的《汉书》,发现了其中诸多错误,便撰写了10卷本的《指瑕》来指出注解中的疏漏之处。这一举动直接震惊了整个文学界,一众老学者都对他刮目相看,直呼“神童”。然而,王勃的才华远不止于此。10岁时,他已通读六经,学识渊博得令人咋舌。12岁时,只因父亲一句“人子不知医,古人以为不孝”,他便跑去跟随名医曹元学医。短短15个月,他不仅精通《周易》《张仲景》《黄帝内经》,还撰写了一部关于医学的著作,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。他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简直超乎常人想象。14岁时,王勃毛遂自荐,给当朝宰相刘祥道呈上了《上刘右相书》。文中他引经据典,畅谈治国理政之策,洋洋洒洒千余字,尽显非凡才华。宰相刘祥道读完后大为赞赏,直呼王勃为“神童”,并向朝廷举荐了他。15岁时,王勃因一篇《乾元殿颂》震动朝野。这篇文章辞藻华丽,气势恢宏,唐高宗看后都惊叹“此乃我大唐奇才”。从此,王勃声名远扬。公元666年,16岁的王勃参加优贡科考试,一举高中,被授予朝散郎之职,成为大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。此时的他春风得意,意气风发,前途一片光明。在长安任职期间,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”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时的悲伤基调,以豪迈的情怀、开阔的意境,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定信念,成为了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爱捉弄天才。17岁时,王勃进入沛王府,成为了沛王李贤的侍读。他与沛王年龄相仿,兴趣相投,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。当时长安城中盛行斗鸡之风,沛王和英王也热衷于这项游戏。有一次,为了给沛王助兴,王勃写下了一篇《檄英王鸡》的文章。原本是出于好玩,却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。文章中犀利的言辞被唐高宗认为有挑拨皇子关系之嫌。唐高宗大怒,当即下令将王勃逐出沛王府,并禁止他再入朝为官。就这样,王勃的仕途瞬间跌入了谷底,从人生巅峰一下子摔落到了万丈深渊。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,王勃的心情可想而知,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,而是选择离开长安,游历巴蜀,在山水之间寻找慰藉和灵感。在这期间,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,作品风格也逐渐从年少时的豪迈奔放转变为深沉内敛,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。从“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。况属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”这首诗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情。几年后,王勃应朋友之邀前往虢州担任参军。然而,他的命运似乎并未好转。在虢州期间,他因藏匿并杀害官奴曹达一事被判死刑。虽然后来恰逢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,他得以死里逃生,但却被革除了官职,父亲也受到牵连,被贬到了偏远的交趾做县令。这场变故让王勃的人生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。他深感自己的人生已经彻底失败,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悔恨。回到家乡后,他闭门谢客,潜心研究学问,完成了祖父王通的著作,还撰写了许多关于哲学、文学和历史的作品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,文学造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公元675年,王勃决定南下探望远在交趾的父亲。在途经南昌时,他恰好赶上了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办的宴会。宴会上,阎伯屿邀请宾客们为滕王阁作序,以纪念滕王阁的重建。众人都明白阎伯屿的用意,他是想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女婿在众人面前一展才华,所以纷纷推辞。然而,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,当场挥毫泼墨,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《滕王阁序》: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。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。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;人杰地灵,徐孺下陈蕃之榻……”王勃文思泉涌,一气呵成。这篇文章辞藻华丽,用典精妙,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壮丽的景色,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,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。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这两句诗更是将滕王阁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,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。滕王阁也因此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之列。当王勃写完这篇序文时,全场宾客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,阎伯屿也对他赞叹不已。
然而,这篇文章仿佛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。一年后,王勃在探望完父亲返回的途中不幸遭遇风暴,溺水身亡,年仅27岁。与此同时,《滕王阁序》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唐。唐高宗读完此文拍案连呼“奇才,奇才”,急切地询问王勃的下落,直言要重用此人,却不曾想到那个当初被逐出长安的少年如今已经淹死了。【原来心态好,真的可以长寿,唐朝反eo第一人,嘴硬到天塌下来都能用嘴接住历史小知识唐朝】他是大唐最“头铁”的诗人。因为嘴太“欠”,一生遭贬27次,流放在外23年,历经风霜。然而,归来仍是少年。他的好心态让他活到了70多岁,熬死了一位又一位讨厌他的人,也把自己熬成了“八成”。他成为了大唐最通透、最乐观、最豁达的诗人。他就是大唐诗坛的国手——诗豪刘禹锡。有人喜欢过李白,有人喜欢过杜甫,当然也有人喜欢过苏轼,但最后还是喜欢刘禹锡。都说诗人不贬不成诗,难得的是刘禹锡那豁达乐观的心态。而他也用一生诠释了那句“没心没肺,活着不累;遇事不愁,人间顶流”。公元772年,刘禹锡降临人世。关于他的出生地,有人说是嘉兴,有人说是河南。他还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,不过如今真假已很难考证。刘禹锡自幼聪明过人,饱读诗书。年纪轻轻便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,声名远扬。公元793年,22岁的刘禹锡踏上科举之路,一举进士及第。要知道在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的唐朝,这是何等的荣耀!随后,他又连登博学鸿词科、吏部取士科,一路开挂,连登三科。年纪轻轻就成为监察御史,在官场崭露头角,引得众人瞩目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。彼时的大唐,安史之乱虽已平息,但余波未散。地方军阀割据,朝堂大臣结党营私,宦官更是趁机专权,皇权摇摇欲坠。年轻气盛的刘禹锡怀揣着满腔报国热血,联合柳宗元等志同道合的伙伴,加入了永贞革新的队伍。他们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,重振大唐雄风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。这群空有笔杆子却无兵权傍身的人,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,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月便宣告失败。唐顺宗被迫退位,革新派的首要人物被处死,刘禹锡和柳宗元等8人被贬至偏远之地担任司马,史称“二王八司马事件”。这一贬便是漫长的10年。刘禹锡被贬至偏远且落后的朗州,但他没有被困境打倒,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拥抱生活。他积极采集民歌,将其编写成浪漫的诗篇,其中《竹枝词》尤为著名: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”在这近10年里,唐玄宗对他们刻意打压,下令即使遇到朝廷的大赦,他们也不在赦免和迁移的范围内。然而,刘禹锡依然豪情不减,高呼: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他眼中的秋天,充满希望与活力,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。公元815年,刘禹锡终于迎来了奉诏回京的消息。可回到京城的他依旧不改张扬个性。在游览玄都观时,看到盛开的桃花,他诗兴大发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这首诗表面写桃花,实则暗讽新贵,字里行间满是对那些在他被贬后得势之人的不屑。可想而知,这首诗很快就为他招来灾祸。刘禹锡再次被贬,这次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连州。在连州,刘禹锡没有因仕途的坎坷而消沉。他积极投身基层建设,修整亭台水榭,改善当地环境。公元817年,连州遭遇罕见疫病,他展现出医学天赋,在柳宗元的帮助下研制出救治方子,还写成《传信方》。后来,该书被收录进日本的《医心方》和朝鲜的《工艺宝鉴》,造福了无数人。此后,刘禹锡又辗转贵州、河州等地任职。在夔州,他像在朗州一样收集整理民歌,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。在和州,他遭遇知县刁难,半年内三度搬家,住所一换再换,从宽敞的房子到狭小的陋室。但他没有抱怨,而是写下了千古名篇《陋室铭》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”在他心中,房子虽破,却因自己的品德高尚而熠熠生辉。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,更体现出他对高雅志趣的坚守和对世俗的不屑。公元826年,刘禹锡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贬谪生涯,回到洛阳。23年的漂泊,让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鬓发如霜的老人。但他的豪情依旧。面对好友白居易为他鸣不平,他豁达回应:“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”回到长安的刘禹锡,再次游览玄都观。此时的玄都观已一片荒芜,桃花不再。他感慨万千,写下了《再游玄都观》:“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。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他用这首诗宣告自己的归来,也表达对命运的不屈。当年打压他的人有的已不在人世,而他却顽强地挺了过来。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刘禹锡与白居易等好友相互唱和,享受着闲适的时光。即便此时,他依然不服老: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展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。公元842年,71岁的刘禹锡在洛阳辞世。他的一生,政治上屡遭挫折,却从未放弃。被贬途中,他依然积极生活,为百姓谋福祉,诗文中尽显豪迈豁达与乐观向上。刘禹锡用他的一生,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逆风生长的绝佳榜样,给无数失意之人东山再起的勇气。——“为什么这些诗人的名字都这么好听,李白,孟浩然,白居易,陈子昂,贺知章等等。”——“最喜欢的就是他这首,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,真的豪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