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是我们从本质上来分析,宦官当时凭借的还是皇帝,他们之所以能够操纵皇帝,主要靠的还是他的位置和关系而不是他们本身的能力和实力。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,宦官一般在皇帝还没即位的时候就跟着,所以对于皇帝本来来说对于这些太监是十分的信任的,而这些太监长期就通过欺上,和控制皇帝身边的人员。达到长期“控制”皇帝的目的,当然这里我们说的控制,倒更像是一种诱导,只能算是一种间接的控制。
举个例子吧,宦官想要收拾一个人,他不能直接说让皇帝把那个人干掉,只能说这个人平时不检点,或者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,然后让皇帝处理一下。
皇帝信任宦官,而且古代臣子想要见皇帝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可以说根本没有辩解的机会,然后皇帝那时候玩得正高兴,直接就交给宦官看着办了。
这就是宦官控制皇帝的一种方式。
但是到了唐末,宦官的权利来源,不仅仅局限于皇帝,他们掌握了军权,这只能让他们更加的肆意妄为,所以到了唐末宦官们更加的肆无忌惮,甚至皇帝都要看他们脸色行事。
以至于到了后来宦官能够挟持皇帝,更不用说干预皇位的继承了。
现在朱温灭掉了宦官,不论他是不是真的想为大唐除掉这个祸害,或者只是单纯的朝堂权力之争,从这个行为来看,朱温的确是有那么点贡献。
灭掉了宦官,崔胤比较高兴,因为这标志着他和宦官的争斗,最终他胜利了,宦官原本掌握的军权,虽然没到他的手里,但是他在朝堂上却是没有牵制了,可以说一手遮天。
当时接替宦官负责军权的朱友伦,这个人比较受朱温喜欢,朱温让他在长安的目的也很明显,这里相对比较平静,让朱友伦简单的历练一下,然后准备委以重用,这算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之一。这里的接班人并不是接替他的位置,而是着眼于朱氏整个家族的兴盛和发展。作为朱家未来的顶梁柱之一。
此后朱温在长安进行了势力重组,崔胤作为朱温在朝廷的代言人,自然是得到了不少好处,凡是和崔胤不合的人,全部赶走,的罪过崔胤的,赶走!崔胤看着不爽的,赶走!有能力和他争权的,还是赶走。当然也杀了不少人。
而长安的军事,全部由朱温的亲信负责,这样一来,可以说朱温已经控制了整个长安,原本按照他的打算,立刻就让昭宗到东都洛阳,毕竟洛阳才是他的老巢,长安不管咋说也是帝都,不太利于控制。
可是这个时候,却发生了一件事,这件事我们上面已经说了,王师范想要摸摸朱温这只中原大老虎的屁股,结果自然是悲剧了。天复三年(公元90年)二月,朱温准备回汴州,和昭宗依依惜别,又是喝酒,又是赠诗,反正哭的稀里哗啦。
等彻底解决了王师范的事情,时间已经到了十月份,而十月份还发生了几件让朱温十分不愉快的事情。第一件就是他的侄子朱友伦在长安打马球坠马摔死了。朱温的哥哥朱存,就留下了两个孩子,一个是朱友宁,打王师范的时候战死,一个是朱友伦,竟然在他认为最安全的长安死了。
再联想之前崔胤曾经向他申请过要重新建立进军,当时朱温就警惕了,心里知道崔胤已经和他离心了,这是要单干的节奏。所以现在朱温觉得,这可能是崔胤想和朱友伦争夺军权,然后把他的侄子害死了,越想也是那么回事,于是干脆去长安把崔胤处理了。
第二件就是靖难军节度使杨崇本(原名李继徽,李茂贞养子)因为朱温第一次围困凤翔的时候,清除周边据点时候,他打不过朱温,就把自己的媳妇儿子之类的交给朱温做人质,然后投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