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62章(1 / 1)

这次去得更远,他不忍心让她长途跋涉。 左思右想,拿不定主意,征询陈宫和贾诩。 陈宫的意思是不带,一来路途遥远,随军辛苦,二来京中也需要她坐镇。 上次神悦去冀州,他就不是很赞成。 喊杀连天、血肉横飞的场景,不适合她。 而且路上吃喝不好,风霜冷雨,一不小心就会生病。 还是留在京城为妙。 安全问题不用忧虑,有黑山军、白波军,以及袁绍的例子在先,一两年之内,没有人敢动关中。 何况,朝廷目前有兵二十二万,就算借了两万给孙策,也还有二十万,驻扎在凉州及关中各处。 此次拟出兵五万,皆是精锐,到了冀州再调五万,然后一路前行,汇合公孙瓒。 也就是说,朝廷还有十五万大军,护卫在关中周边。 除非高顺背叛吕布,否则关中无忧。 但高顺会叛变么? 陈宫觉得,就算山无陵、天地合,高顺也还是那个高顺。 若连高顺都会背叛,那这世间也未免太凉薄了。 贾诩却没发表意见,对吕布说道,“何不问问神悦自己的意思?” 要他来说,这两人纯属浪费时光。 神悦去或不去,是他们能左右的么? 她若想去,谁能阻她? 她若不去,又有谁能让她动身? 难不成以武力压制? 吕布若会这么做,那他就不是吕布了。 陈宫面带赧然,“确实该由神悦自己做主。” 说着就要派人去请。 吕布:“等等!” 神悦来之前,他想做到心中有底。 转头问贾诩,“文和先生,你跟我说句准话,神悦留在京中,是否性命无忧?” 光是陈宫一个人说,他还有点不敢信。 贾诩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道,“大将军,老夫的家眷,也是留在京城。” 废话,长安若不安全,他敢把家眷留下? 吕布虽不知他会为了保全家人做到什么程度,也知他极为重视家人,听他这么说,心里有了计较,这才让人去请张祯。 “大将军,我要留在长安。” 张祯到来后,没怎么考虑就有了决定。 战场之上,她其实发挥不出什么大的作用,就是凑个人数。 虽然冀州之战她出了些小计策,可就是没有那些计策,袁绍也必败无疑。 有陈宫、贾诩在,吕布不缺智谋。 况且这一次还要征调沮授、许攸、荀谌。 这五人组成的智囊团,巅峰时期的诸葛亮都得掂量掂量。 总而言之,她没有必要跟去,可以安安心心留在长安种田。 顺便看看益州的热闹。

吕布:“真不去?” 张祯:“真不去!” 吕布:“那,你要保重!” 张祯:“大将军,你们不是现在就去,道别还早。” 吕布忧郁地道,“还未分开,已然思念。” 陈宫: 贾诩: 我们还在这儿,你能不能收敛些? 张祯也是无语,怕他又说出什么让人脸红的话,跟着陈宫、贾诩急急忙忙走了。 独留吕布立于风中。 有一桩大好处 曹操正厉兵秣马,准备再一次攻打徐州,忽然接到了大将军府的急信。 不由眉头微皱。 定是陶谦又向朝廷求援了,哼,这老竖子别的本事没有,告状倒有一套! 但去年关中兵祸,贾诩一来求援他就同意了,有功于朝。 之后讨伐袁绍,他也是去了的,出工又出力,无半点推诿。 俗话说我敬人一尺,人敬我一丈。 他这般忠心,朝廷要是又想阻他,那可说不过去。 见他像是完全没想起陶谦也曾参与,程昱不得不提醒道,“将军,救援关中、出兵冀州,陶谦也派了兵。” 换言之,在这一点上,大家筹码相当。 曹操一怔,“险些忘了。” 不怪他记性不好,是陶谦派去的曹豹不受吕布重视,存在感太低。 可就算如此,他的功劳也大过陶谦。 当下不再多想,拆开了信封。 见那字迹娟秀平整,抬头称他为“曹叔父”,忙问送信来的使者,“谁传的信?” 使者恭敬道,“大将军府。” 曹操:“我知道!我是问你,这信谁写的?” 使者为难地道,“不知。” 他只是个小小信使,只知道此信要送交兖州牧曹操,哪知道具体的执笔人是谁? 说话间,曹操已翻到最后一页,一看署名,脸上浮出笑意。 欣喜地对程昱道,“是我侄女儿神悦!” 程昱捋须而笑,心说你们这叔侄关系,你侄女儿她自己知道么? 曹操仿佛知他所想,捏着一页信纸在他眼前扬了扬,炫耀道,“看,她称我曹叔父!” 程昱:“呵呵,恭喜,恭喜!” 曹操笑着看信,越看脸色越凝重,目光中满是挣扎。 看完放到一旁,半晌不语。 程昱谨慎道,“将军,有何变故?” 曹操将信递给他,“你自己看。” 程昱迅速看完,面上也是变幻,“将军意下如何?” 曹操叹道,“为父报仇,我所欲也!扬威北境,亦我所欲也!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