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黄芷汀陡然的紧张,高务实淡淡地摆了摆手,道:“我没说现在就让他就任,注意我刚才的用词:定南警备军准备升格为虎贲军,届时将编制六镇……我打算,等他打完这场仗之后再让他出任虎贲军司令。”
“妾身仍然反对!”黄芷汀的脸色此刻已经变得十分严肃,她坚决地道:“自古未曾有……呃,未曾有这样的事。”
虽然她这话说到一半噎住了,但是很显然,黄芷汀想表达的意思本来是“自古未曾有东宫手握京师兵权者”,只是突然想起这话说不得,才不得以临时改口。
高务实笑了笑,朝刘馨看了一眼,忽然问道:“你如何看?”
刘馨两手一摊,反问道:“老爷是问妾身如何看,还是问秘书长如何看?”
微微挑眉,高务实明知故问道:“有何不同?”
“自然大不相同。”刘馨叹了口气,道:“老爷若是问妾身,妾身会说:‘父在外则长子守其家,何有不妥’?
老爷若是问秘书长,秘书长却只能说:‘兵权不可假人,况乎京师之兵权耶’?”
到底是刘馨胆子大,连黄芷汀都不敢轻易说什么“东宫”,但她就敢将定南城称呼为“京师”。
高务实又笑了笑,却对这话也不置可否,目光再次转向,这次却是望向了一直保持沉默的高陌,客气问道:“陌叔,您老怎么看?”
此时高陌已经年逾七旬,数次提出过退休回新郑养老,但都被高务实婉拒,现在他可谓是京华体系内元老中的元老,而且一直掌握着十分核心的内务部,地位极其重要。
比如,遇到叛乱的时候监国可以调动边军,但是要立即像皇帝请示;只能任命都察院、六部以外的下属官员,而且在京城驻扎的五军都督府武将是监国不能够任命的。所以,朱棣既想要锻炼太子,也不想给太子太大的权力,尤其不能够使其拥有威胁自己皇帝地位的权力。
但是,到了后期尤其是万历以后,因为国本之争的影响,培养继承人就没那么靠谱了。比如原历史上的光宗朱常洛,就因为不受朱翊钧的喜欢,所以其东宫一直过得比较艰难,而光宗又死得很早,还没来得及培养继承人,结果导致天启皇帝几乎是个半文盲,经常连大臣上的奏疏他都看不懂。
这次高陌的建议归根结底就是请高务实按照大明朝“太子监国”的既成制度为模板,使高渊在定南拥有太子监国一般的权限——这意味着高渊主要获得南疆的基本行政权,但是不得干预兵权和人事任免权。
高陌轻轻咳嗽一声,缓缓道:“古有云:‘君行,太子居,以监国也;君行,太子从,以抚军也’,诚哉斯言。
当然也有宗室监国或者大臣监国的情况,比如本朝英宗土木堡之变前让弟弟监国,宣德时期宣宗巡边则让重臣张信留守北京,不过比较常见的还是太子监国。
由此可见,历朝历代都有太子监国,那么太子监国有什么好处呢,何以黄芷汀一听这话立刻意动?
其实设立监国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一方面当皇帝不在的时候保证国家能够正常的运行,而且提前让太子熟悉国家政事可以锻炼他的能力,以后太子登基就能够得心应手了。
等他自己当了皇帝之后,也要奉行太祖定下的政策。比如说,相较于得了肥胖症的太子朱高炽而言,朱棣其实是更喜欢汉王的,他觉得汉王比较像自己,而且在靖难过程中立了大功。
不过这一次,高陌似乎料到了老爷会向他发问。
而后世也有学者认为天启喜欢木匠活就是因为小时候没人教导,作为皇太孙竟然没书读,只能去“玩积木”。同时,也是因为打小没人关心,所以他才会那么依赖自己的乳母客氏,顺便依赖上了客氏的“对食”魏忠贤。
而崇祯呢?虽然他在老爸和哥哥先后当上皇帝以后读了几年书,但由于他当时只是尚未之国的藩王,根本就不是被当作社稷继承人培养的,所以他学的那些压根就不是帝王之术,基本全是些修身养性的书呆子道理。
唐朝太子造反的事情很多就是因为这样,所以李承乾能够造反,李亨能够在安史之乱中夺了玄宗的权力。
皇帝既要培养继承人,又要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,因此监国的权力太大也是会出事情的。就算你是老子,他权力大了也敢反你,尤其是当老皇帝特别能活的时候。
《明史》中记录朱元璋的话说:“自古创业之君,历涉勤劳,达人情,周物理,故处事咸当。守成之君,生长富贵,若非平昔练达,少有不谬者。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,听断诸司启事,以练习国政。”
这段话很简单,就不翻译了,大概意思就是要历练太子,才能让他日后做个好皇帝。
而且,有时候太子随成祖北巡,那就由皇太孙监国,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好的锻炼了继承人,所以才有后来的仁宣之治。虽说仁宣二帝其实仍然有不少事做的并不好,但应该说当时的国力仍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。
那么,为什么到了明朝,太子监国又成了定制呢?这点当然又和朱元璋有关系。
朱棣时期的监国和太祖有很大的关系,要知道朱棣是造反夺了侄子的天下,为了名正言顺,就一定要把自己和朱元璋的关系拉得很近。他必须尽最大可能表示自己完全继承了太祖的遗志、遗命,同时表明朱允炆肆意不遵太祖遗命。
中国古代的监国基本上是指太子监国,也就是刚才高陌所说的,“君行,太子居,以监国也;君行,太子从,以抚军也。”
今于南疆而言,老爷非君而实君,此毋庸讳言之势,故以大少爷视为太子,似亦无错。如此,却不知太子未从君行而抚军是何道理?
若依老奴之见,老爷欲以事权加诸大少爷,以期磨砺锻炼,诚然有理。然则,似不应命其将大军于未战之地,若以磨砺而论,倒不妨以南疆政务为托付,如国朝太子监国之制,或可更见其效。
后世但凡对明初有所了解的人,几乎清一色认为如果朱标继位,肯定要比朱允炆这个娃娃做得好。以他的胸襟、威望和能力,不可能逼反朱棣,甚至就算真逼了,朱棣也几乎不可能会选择反抗,所以监国的确是培养太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。